※斯普利特的旅遊文章甚多,故不多贅述,本篇文章將以戴克里先為主軸......
【戴克里先】
一位出生於巴爾幹的將才......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3世紀的羅馬帝國,皇帝大多不是來自於義大利本島,而是隔了一個亞得里亞海的巴爾幹半島或是隔了地中海的北非行省,也有遠從敘利亞來的能者。在西元211年至284年這短短73年內竟然換了26位皇帝,平均一位在位2.8年,比現在當總統還不穩定。22個裡面只有五個是外因死亡(兩個太老病死/兩個戰死/一個被雷打到死),其他都是死於內鬥,可見這是多麼混亂的一個時期啊!
以下我將簡單介紹戴克里先所處的年代以及他的改革,最後回到克羅埃西亞的斯普利特(Split)戴克里先宮
Ø 羅馬帝國三世紀危機 : BC211~284
Ø 二帝共治時期 : BC286~293
Ø 四帝共治時期 : BC293~305
Ø 斯普利特的皇宮
§延伸閱讀§
同時期的中國在幹嘛呢?
當時正值中國歷史上最精采的一頁,也就是中國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廣義的三國時期從西元208年赤壁之戰到280年三家歸晉結束。一個大動盪的時代終結於司馬家族的晉朝。
圖片來自網路
A/同樣是混亂的格局,羅馬帝國卻有著東漢沒有的內憂外患。怎麼說呢?
東漢末年除了北方的匈奴外,並沒有額外強大的對手。然而羅馬帝國卻面臨著來自東方波斯人的帕提亞王國以及伊朗人的薩珊王朝,北方的日耳曼蠻夷以及高盧人的反抗。還有偶爾星火燎原作亂的北非強盜。
在這樣四面環敵的艱困環境下,羅馬的最高內閣元老院亂了,各地領兵的槍桿子政權一個接一個的稱帝,元老院也只能同意。
就像結束東漢末年的是司馬炎,而結束羅馬混亂格局的則是戴克里先。
B/東西方羅馬怎麼分裂的?
今天我們熟知的拜占庭帝國即所謂的東羅馬帝國,與此對應的則是西羅馬帝國。事實上兩個羅馬帝國的國名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當時的羅馬人根本沒有把自己看成東或西羅馬的,都是羅馬人,不分東西。
那為什麼歷史學家要刻意的去做區別呢?一個原因是同時有兩位皇帝,這在一個國家裡是不可能出現的情況,且互相都無法命令對方,使得兩個羅馬帝國有兩套制度並行。而將帝國一分為二的始作俑者就是戴克里先。
不過事實上一開始的兩個皇帝並不是地位一樣的。另一位由戴克里先任命的皇帝馬克西米安還是必須聽令於戴克里先,也就是說戴克里先只是任命馬克西米安去鎮壓西部的叛亂而給予一定的身分罷了。
然而這個平衡直到戴克里先退位後終於被打破,君士坦丁的野心曝露的一覽無遺,終將帝國重新統一在一個皇帝之下。
馬克米西安 圖片來自網路
C/共治皇帝
戴克里先登基後兩年便推行兩帝共治,任命他的下屬兼朋友馬克西米安為共治皇帝,賜予他”凱薩”的封號。在羅馬擁有”凱薩‧奧古斯都”的名稱即為羅馬公民第一人的稱號,意味著具有整個羅馬帝國的最高權力。而只擁有”凱薩”名號的人即為下一任接班人的意思。所以每當皇帝選擇繼承人時,都會賜予凱薩的名號。
起初的兩帝共治基本上就分東西部,戰事頻繁的東部由戴克里先負責,西方一些小規模的叛亂則由馬克西米安負責。
兩帝模式持續了七年,這期間戴克里先賜予馬克西米安奧古斯都的封號,雖然都擁有奧古斯都,但在戴克里先的稱謂前面還加上了”Iovius”,意為最高神朱比特。馬克西米安的稱謂前增加的則是”Hercules”,是半人半神的希臘神話英雄。一個是神,一個是半神,我想大家看了應該都知道誰大誰小吧!
以下是兩帝共治時期的皇帝全名:
戴克里先: Iovius Imperator Caesar 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 Iovius Augustus
馬克西米安:Imperator Caesar Marcus Aurelius Valerius Maximianus Herculius Augustus
在這七年間,兩人只碰過一次面,各自忙於自己領轄範圍內的治安。
四帝共治,現存於威尼斯聖馬可教堂 圖片來自網路
西元293年,戴克里先進一步將羅馬帝國劃分為四塊,分別指派了兩位將領並給予凱薩的名號成為原先兩位皇帝的副手,可以稱為”副帝”。爾後戴克里先退位後,副帝晉升為正,然後再指派兩名成為副手。這樣的一個設計完全是為了當時的羅馬處境。當然,事實上這個制度沒持續多久就被君士坦丁給破壞進而作廢,這已經是後話了。
D/戴克里先的幾個小故事
1/戴克里先從即位開始19年都未曾踏入羅馬這個城市,羅馬帝國的子民只聽說過皇帝很忙,忙於鎮壓各地的叛亂,所以一直沒有回來。即便後來曾經回羅馬舉辦過一次凱旋,但也只停留一陣子便又離去。
2/戴克里先是羅馬第一個戴上金皇冠的皇帝,一般羅馬皇帝對於人民而言,其實不是獨裁的象徵,而只是羅馬的第一公民,元老院或是公民大會都可以否決皇帝的政策。而戴克里先卻引入了”天賦神權”的概念,也就是皇帝從此不只是第一公民,還是神一般的存在。這樣的一個置入讓人民與皇帝的距離變大了。
如同美國初期,總統每周都會有一次的接見,所有的美國公民都可以在那天見到總統並且申訴。現在沒有了,是不是就特別的覺得遙遠呢?
在戴克里先之前的皇帝,由於連一般百姓都可以輕易接近,身邊並沒有太多的侍衛。而戴克里先取消了與人民見面的制度,拉開了皇帝與人民之間的距離。
或許這跟戴克里先在稱帝前都一直待在敘利亞等等的東方前線,所以將東方色彩的君主獨裁統治方式引入了羅馬。這也是後來東西羅馬的一個很大的差別。
3/從奧古斯都開始,皇權的更迭一般都是死亡帶來的交替,然而戴克里先卻在統治20年後宣布退位,退隱田園。這在羅馬歷史上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或許他是想要開啟堯舜般的禪讓之風,不過很可惜的,他的繼承者們沒有一人如此。
4/對基督教的迫害,我在這提供兩個小故事給大家。
第一個故事是一位基督徒授命前往軍營體檢報到與主考官的故事:
主考官:你叫甚麼名字?
基督徒:你為什麼要知道我名字?我不能服兵役,因為我是基督徒。
主考官不理會,繼續說:脫掉衣服做體檢
基督徒: 我不能服兵役,我不能做傷害別人的事情,我是基督徒。
主考官不理會,量完身高:合格了,去領身分牌。
基督徒:我不能接受這種東西,我不能服兵役。
主考官:乖乖入伍吧,如果你不想死的話。
基督徒:你想看我的頭就砍吧!我不屬於這個世界的軍隊,我是隸屬於神的軍隊。
主考官:如果你再繼續拒絕,只有死刑在等著你。
基督徒:雖然我的肉體死了,但我的靈魂將永存世間,既然已經成為我主的一員,就不能再成為其他軍隊的士兵。
最後主考官以基督徒拒絕入伍為由判決死罪。這名基督徒聽了判決後高興地大喊:喔,神啊!我打從心裡感謝您。
第二個故事則是戴克里先本人遇到的事情。
在一場有皇帝出席的祭典中,有一官員在胸前劃十字。然而祭典是獻給羅馬諸神的,在儀式進行中劃十字,想必是祈禱可以消除自己參加異教徒儀式的罪孽。這是非常失禮的事情,據說戴克里先看到後非常生氣,雖然沒有懲罰相關人員,但這件事情卻讓他一直記著。
從上述兩件事情可以看出基督教在各方面確實已經影響了羅馬的本土文化。尤其是在四帝共治時期,相比於行省長,皇帝可以領的兵量高達15萬,整個羅馬帝國幾乎需要60萬的常備兵,所以在各行省大型徵兵。
戴克里先對基督徒的迫害到了一個極致,基本上只要沾到邊都可能遭到殺害。甚至很多的教士或信徒被迫改宗不然就等死的選擇。諷刺的是後來發現他自己的妻子與女兒也是基督徒時,也只能照規定執行了。
退位後的戴克里先回到他的出生地,也就是現在克羅埃西亞的斯普利特附近,歸隱田園,整天就種種捲心菜(俗稱高麗菜),基本上不過問政事,可惜的是,他以為的帝國和平沒多久就立即被打破,而今天的基督教世界也都將他視為殺害教徒的暴政皇帝。當然,在我們這些非基督徒眼裡,客觀來說基督徒確實對於當時的帝國發展是不利的,也難怪他會如此作為。人物已非,皇宮變成了天主教的教堂,屍骨也早已不存在,只留下一段段故事供人憑弔,正如臨江仙裡寫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圖片來自網路
E/斯普利特戴克里先皇宮
斯普利特目前為克羅埃西亞前三大城市,也是達爾馬提亞(Dalmatia)地區重要核心所在。自戴克里先建造皇宮開始,歷經拜占庭、威尼斯人、土耳其以至今日的克羅埃西亞,斯普利特持續保持其獨特的風格且為國家帶來不容小覷的經濟實力。在以前,他可以是抵禦外敵堅強的堡壘,在近代,他成為遊輪渡論或商船頻繁停靠的大港。不論是當年的羅馬諸神還是現在的天主基督都保佑著這座悠久亙遠的古城。
圖片來自網路
1/斯普利特名稱的由來:
該城的名字來源於calictome spinosa的希臘名,在羅馬時期稱為阿斯帕拉托斯(Aspálathos )。而在文藝復興時期曾被威尼斯共和國作為軍事基地,因此照義大利語改為斯帕拉托(Spalatro)。最後由於斯拉夫民族入侵,名稱也改為斯拉夫語的斯普利特了。
- 希臘羅馬時期: Aspálathos
- 文藝復興時期: Spalatro
- 現代名稱:Split
2/戴克里先宮呈現一個長方形形狀,約西元295年~305年建,共有16座塔樓和4座宮門。一面濱臨亞得里亞海,為銅門。另外三門則為銀門、金門、鐵門。其中心有兩條11米寬的拱廊大道。1979年,該遺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銅門 (南門) :
進入皇宮,一般先進入地下大廳,因為面臨海洋,固然有港口入船,地下大廳一般作為儲存貨物的用途。這個地下大廳據說後來被當地人民的垃圾所淹沒,直到二戰後南斯拉夫軍隊意外發現才又出現。如今地下大廳也不再作為儲存貨物用了,今天進入後會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恍如來到土耳其大巴扎一樣。地下大廳的一隅有古代皇宮的遺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觀,收費的唷。
金門 (北門) :
為皇家主要出入門,外頭有一尊巨大的黑色雕像,主角是10世紀當地的主教寧斯基,雕像並不是羅馬時期的產物,而是1957年才被豎立在金門外。寧斯基最大的貢獻應是使用了斯拉夫語進行傳教。此後經過的遊客都會特地去摸雕像左腳大拇指,據說可以帶來好運。
鐵門 (西門) :
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城門。門旁也有一座雕像,主角是聖安東尼,據說是當地的守護神。在聖安東尼雕像左腳處蹲著一個小人雕像,傳聞是雕刻師本人。在聖安東尼雕像的上方還雕有一對男女在爭吵的浮雕。
銀門 (東門) :
從此門可以很快地抵達聖多米努斯教堂(Katedrala Sv. Duje)。事實上最早並不是教堂,而是戴克里先陵寢。後來基督教成為國教,教徒痛恨戴克里先,便把陵寢破壞,改成了教堂。陵寢呈八角形,環繞著24根圓柱,圓頂下環繞著兩列科林斯式圓柱。外頭一尊從埃及運來的黑色獅身人面像。到了12世紀,又在陵寢旁加蓋了一座鐘塔,不過今天看見的鐘塔是1908年重建的。
§延伸閱讀§
A/聖多米努斯死於西元304年,正是戴克里先迫害基督徒的那年。出生於當時的敘利亞安條克(今屬土耳其安塔基亞),他是達爾馬提亞行省教區的主教之一。諷刺的是後來阿瓦爾人以及斯拉夫人入侵後,把他的墳移至到殺害他的戴克里先陵寢旁,並建立教堂。
B/聖安東尼生於西元251年,死於356年。正是處在羅馬發生劇變的年代。戴克里先迫害基督徒時,他人應該是在隱居中。他也曾經出來決定與當時受到迫害的基督徒殉難,但沒多久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正式容許基督教存在,所以他又回去隱居了。
C/世界文化遺產標準(戴克里先宮符合之項目)
(ii)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
(iii)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
(iv)關於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者建築及技術的組合,或者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