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說的人物,很巧的是與前兩篇主人翁是同年代的人。他們三位都是教士,都對當下的宗教信仰產生了疑問。

如果簡單用左中右三派來區分,我想,把疑問一直帶進棺材,終生研究天文而不敢發表的 #哥白尼 應該是中立派。而透過辯論、邏輯以及貴族的支持改革宗教的 #馬丁路德 應該是右派,至少他都是用相對和平的方式去訴求。

而左派一般都是較為激進,領導人將是我們今天要提到的主角,他就是托馬斯 #閔採爾

#托馬斯·閔採爾,我想台灣人對他應該都很陌生。不過對奉行共產主義的中國人就稍微多一點認識了。有趣的是,維基百科能查到的資料還沒有百度百科來得多(維基照片還是黑白的,百度是彩色的),一般來說都是相反過來的。

1525年5月27號是他死去的日子

1517年,馬丁路德貼出九十五條論綱,閔採爾拜讀之後大為敬佩,還特地參加了在萊比錫 馬丁路德與其他教士的辯論會。

馬丁路德其實只年長閔採爾幾歲,不過他卻把路德當成自己的老師。在1520年的某天,閔採爾在致路德的信中這麼寫著:

「你是朋友中的榜樣和燈塔」

路德也覺得閔採爾不錯,便派他四處宣揚理念並且反對羅馬教會。也許是這樣的關係,讓閔採爾開始接觸了各地的下層居民。

路德平時與領主們為伍,閔採爾則是與勞工、農工在一起。久而久之他們的思想出現分歧。

「天堂不只在天上,也應該要在人間。」

閔採爾散盡家財給窮困潦倒的人民,然後人民給了他發表理念的機會。

他引用《馬太福音》中「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之語,鼓動推翻當時的政權和教會權貴。(我不是基督徒,所以我無法評判聖經的內容)

1521年(才距離他阿諛奉承馬丁路德一年不到),他們兩個分道揚鑣。他罵著路德:「你改革只做了一半,你幫了領主們,卻遺棄了人民。」

為了建立「地面上的天堂」,他起義了,帶著德國(當時應該說是神聖羅馬帝國比較合理)的農民與勞工。1525年春天從圖林根出發,打著「推翻地主,公平正義」的旗幟在德國南部掀起一場動盪。可惜僅僅三個月便遭受正規軍的反撲。

5月16日,他被捕獲,5月27日上了斷頭台

「在天上我將得到祝福!」結束他短短36年的人生。

#節外生枝

我們來說說為什麼共產黨對他的了解較多,主要是農民運動符合他們的理念。

這場暴動,馬丁路德是譴責的,因為他靠的是貴族領主,反對教宗的濫權;閔採爾靠的是底層的農民工人,反對領主貴族的剝削。而說到農民起義,是不是很容易與共產主義聯想在一起呢?

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雙巨頭:馬克思及恩格斯。 其中恩格斯稱德國這場農民起義是正義的,而對馬丁路德的反反覆覆則指責為 資本主義的軟弱現象。

另外,馬丁路德出生於工農階級,而閔採爾是中產階級,結果一個變成中產階級(或貴族階級)的支持者,另一個卻變成工農階級的擁護者,說來也很諷刺。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但如果當初這場運動是成功的,也許當時真的會出現歐洲最早的民主化,產生所謂的選舉。

比較有趣的是,他與馬丁路德都有娶老婆,這是新教一個特有的現象。

有時候我在想,反同性戀的人說同性戀是違反人性的,上帝造人就是一男一女。那是不是東正教、天主教的神父或大牧首也應該被反對,因為他們雖然不是同性戀,但他們也不能與異性有婚姻關係,更別說他們還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言人!

文藝復興時期有這麼多足以影響整個歐洲的事情,其實這跟中國的印刷術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印刷技術讓他們的思想得以遠播,因為紙張的便利讓他們可以寫下自己的信念。

文化是有流動性的,是東西方交融產生的結果。

------------------------------------------
#歷史可以FUN有趣 Fun History》

歷史做為「科目」是很無趣的
多少人當學生的時候為此頭痛

然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記得
當歷史老師在講一段故事時
你聽的津津有味

可惜很快的
當歷史一再的變成 「考題」
又開始乏味了

我希望給大家一些歷史小故事
也許能激起你對歷史的小興趣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閔採爾 宗教改革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迷斯 的頭像
    楊迷斯

    出走是為了看看世界 也讓世界看看我

    楊迷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