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我去了幾次, 除了第一次我付了錢, 後來的都是朋友請我當解說員幫我付了, 我把教堂的歷史整理了一遍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也讓想去的人, 在欣賞的時候能感受一下當年拜占庭帝國的輝煌!!

 

P.S. 我也不是專業導遊~如果有錯誤的部分 歡迎指正 謝謝

 

 

 

給即將前往伊斯坦堡的人:

如果你對土耳其的印象只有熱氣球,那土耳其人大概會難過的哭出來;
.
如果你知道土耳其的前身是奧斯曼(ottoman )土耳其帝國,甚至知道首都是伊斯坦堡,至少國中歷史課繳的錢沒有浪費;
.
如果你曉得其實伊斯坦堡也是羅馬帝國的首都,那你千萬別跟土耳其人聊到這件事,否則他們會太驕傲,「對!我們擊敗了羅馬!!」

---------------我是認真解說線------------------

A>聖索菲亞大教堂歷經五個不同時期:
 東正教教堂 (537–1204年)
 天主教教堂 (1204–1261年)
 東正教教堂 (1261–1453年)
 清真寺 (1453–1931年)
 博物館 (1935年至今)

 

在此我將先解釋幾個年代:

 

1》首先要解釋537年並不是表示一年內蓋完。教堂重建於532年2月23號,完工於537年12月27號。為什麼532年會"重建"呢

 

事實上聖索菲亞教堂並不是從零開始建設,根據某些學者考證,目前看到的聖索非亞博物館,主體應該是在原址重建的第3座教堂。 
 

第一座建於360AD,是一座木造的教堂。但在404或406時,因為發生暴亂而焚毀。  第二座重建於415AD,是羅馬皇帝Theodosius II 再建。 然而532年年初爆發了一場暴動「尼卡暴動」,暴民破壞了教堂💒。於是查士丁尼於暴動後即開始重建。同年查士丁尼與波斯帝國簽訂永久和平條約,以一筆錢(11000鎊黃金)換取和平,讓帝國有喘息的時間與發展。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1204從東正教教堂變成天主教又是怎麼回事呢?


為了收復聖城耶路撒冷而發起的十字軍東征,前後八次或更多。其中第四次即發生在1204年。


1204年由威尼斯共和國及法國領軍,適逢拜占庭內部鬥爭,十字軍也趁勢加入。1204年4月13號十字軍入侵伊斯坦堡並掠城三天,導致拜占庭帝國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十字軍建立的拉丁帝國,而拉丁帝國信仰的是羅馬天主教,所以聖索菲亞教堂也就變成了天主教堂。

 

3》1261年,收復伊斯坦堡。


當1204拜占庭滅亡後,殘餘勢力逃出了君士坦丁堡,分別建立三個小王國(伊庇魯斯專制國、特拉布松帝國、尼西亞帝國),其中最大的是尼西亞王國。經過近50年的努力,尼西亞收復了大量巴爾幹地區的領土。1261年8月15號趁著拉丁帝國兵力在外,混入了城內並趕走了拉丁皇帝,收復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復國。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4》1453年成為清真寺又是怎麼回事?


14世紀崛起與安納托利亞高原的奧圖曼帝國。由於拜占庭帝國的嬴弱,加上安納托利亞地區的權力碎裂化,恰恰就是當年尼西亞王國的領土成為後來奧圖曼帝國的搖床。


透過不斷的蠶食鯨吞,到了1450年時,君士坦丁堡周圍已經都是土耳其的領土了。最後在1453年被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所攻破,至此拜占庭帝國第二次滅亡(君士坦丁堡從建城到1453年之間一共只落陷兩次)。而聖索菲亞也從此變成清真寺,名稱也改為阿亞索菲亞清真寺。

 

5》1935年為什麼變成博物館?


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建立,總統凱末爾為了打造一個世俗化的土耳其,宣布將阿亞索菲亞清真寺變成博物館,於是大量的考古修復工程開始進行。當初奧斯曼佔領後,為了改為清真寺,將鑲嵌在牆壁上的話都塗上一層白色的膏或漆,然後再畫上伊斯蘭風格的壁畫或書法。


為了還原當年的鑲嵌畫,考古學者將膏去除使畫露出。然而在還原作業過程中發現很多鑲嵌畫已經跟膏混合,剝落的同時也間接被破壞了,所以今天看到的畫大多殘破,甚至有些只修復了一部分就停工了。

解釋完幾個重要的年代,接下來就是教堂內的介紹

 

 

B>買完門票(40里拉)進到大門,首先會看到帝王大門(Emperor Door),顧名思義就是帝王在走的門。挨著帝王大門旁邊還有八扇門,我想皇帝以外的人都走那八扇吧!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帝國大門上方有一個鑲嵌畫,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世紀。中間坐著一人明顯是耶穌,旁邊兩個小圈分別是聖母瑪利亞、右邊是大天使加百列 。耶穌手上拿著一本書寫著「和平與你同在,我是世界的光(May Peace Be with You. I am the Divine Light)」我想這句應該是出自於聖經吧。

 

耶穌旁邊蹲著一個人則是皇帝利奧六世。利奧六世是拜占庭馬其頓王朝其中一位皇帝,而馬其頓王朝是拜占庭諸多王朝中最為強盛的時期。就好像英國都鐸王朝一樣。也因為強盛所以才有多餘的經費去裝修教堂吧!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C>進入帝王大門,映入眼簾的是斗大的伊斯蘭書法,懸掛在空中。直徑7.5公尺,分別寫著阿拉Allah、穆罕默德Muhammed、阿里Ali、奧斯曼Osman、奧瑪爾Omer、哈桑Hasan、阿布·伯克爾Ebu Bekir 、侯賽因Ḥusayn的阿拉伯語,也是現存最巨大的伊斯蘭書法作品。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伯克爾、奧斯曼、奧瑪爾及阿里為繼承穆罕默德後的四大哈里發。哈桑跟侯賽因則是阿里的兒子,同時也是默罕默的的孫子,因為阿里娶了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此外阿里本身就是穆罕默德的堂弟,所以他們是親上加親。今天在遜尼派的國家裡大多就是把阿里當作一個哈里發,有點神聖但不是非常崇高。但是如果在什葉派的國家就完全不同,則是級別僅次於穆罕默德的地位。如果有機會去伊朗則可以感受到阿里地位的崇高。

 

D>接著抬頭看,除了有驚為天人的圓頂外,在圓頂周圍繪有四尊Dome Angel Figures (六翼天使 Seraphim),1453年後因為改成清真寺時曾將天使臉孔用星形金屬蓋蓋住,2009年復原計畫才拿掉金屬蓋。如今臉龐大多已經不清楚了。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E>走到一樓最後面可以看到一個類似拱門的建築,稱為「米哈拉布」,在所有清真寺裡頭都會有的建築。每次信徒朝拜時必定朝著米哈拉布,因為米哈拉布就是為了讓信徒可以準確的朝著聖城麥加朝拜而設計出來的拱門。

 

拱門旁邊有一個階梯建築,這是敏拜爾,是每間清真寺主教傳教時會在上面傳教的工具。

 

面對著米哈拉布往上看,會發現上面還有一副聖母像,聖母膝蓋上抱著嬰兒耶穌。據考究這幅圖是破壞聖像運動(726年至843年期間)後教堂內第一副修復的圖。

 

站在下面俯瞰整個畫面,伊斯蘭文化跟基督教文化同時出現,這大概世間少有,如果今天沒有成為博物館估計聖母像還會一直埋藏在伊斯蘭書法背後永遠不會出現吧!

 

 

F>威尼斯共和國的侵略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造成拜占庭帝國滅亡,對聖索菲亞教堂的破壞最為關鍵的人物即為威尼斯共和國的一位將軍:唐多羅(Dondolo)。

唐多羅 (Enrico Dandolo,公元 1107 – 1205 ),在晚年(近八十歲左右)被威尼斯共和國選為終身職的共和國之 Doge (義為最高領袖,公爵,或總督),當時,他也已瞎了眼了。

為了征討塞爾柱土耳其在埃及的領土,由法國及義大利組成的十字軍準備渡過地中海向埃及前進。當時地中海的霸主並不是今天所熟知的那些大國,而是今天屬於義大利的威尼斯,威尼斯共和國承包了渡河所需要的船艦。然而聯軍並沒有募集到足夠的錢支付龐大的船艦,於是唐多羅提出一個建議,那就是向附近的匈牙利要,而要的方式自然就是搶了。掠奪之後的暴富讓十字軍忘記了初衷,繼續往君士坦丁堡進發。

 

君士坦丁堡一共也就被攻破兩次,第一次還是自己開了城門引狼入室。當然,這也不能怪拜占庭這邊,因為十字軍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幫拜占庭抵禦來自東方的敵人,讓十字軍進城休息也已經是前三次東征就傳下來的習慣。

 

然而這一次不像從前了,每個進城的士兵,眼神裡透著貪婪,計算著怎麼搶、怎麼奪。愚昧的拜占庭皇室沒有察覺,還上演著爭皇位的荒唐劇,就這樣,十字軍端了這個立國近千年古老的王國。

 

士兵湧入城區,唐多羅率領著士兵前往聖索菲亞教堂,把裡面鑲金的聖物要麼帶走,要麼刮下。今天可以在教堂二樓看到鏤空的十字架,可以想像當年金碧輝煌的十字架被強拔,今天只剩下一個印痕去證明曾經。

教堂的牧首(類似主教)被趕走,迎來了羅馬天主教派來的教士,東正教教堂也搖身變為天主教。最為諷刺的是,唐多羅並沒有活著離開君士坦丁堡,而他的墓(或是衣冠塚)就一直放在了聖索菲亞教堂內。今天經過的人們不知道他是誰,就連導遊也不會過來說著他的故事,就這樣安靜的躺在一角。

 

P.S.: 唐多羅死在君士坦丁堡後,被隆重地葬在聖索非亞教堂二樓的顯目之地。但是,不到六十年後,拜佔庭人搶回了君士坦丁堡 ,馬上掘了他的墓,把他的屍骨,銼骨揚灰 ,只剩下空空石棺。 當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於1452年,攻下了君士坦丁堡,並改名伊斯坦堡後,他們把索菲亞教堂,改為皇家大清真寺。這時,他們把唐多羅的殘留石棺,也一舉丢棄了。等到土耳其共和國建立時,才把二樓本來放 Doge Dandolo 石棺的地點,在地上留了塊碑,以作為歷史見證的標記

G>耶穌的鑲嵌畫

 

今天教堂內還留有數幅鑲嵌畫,其中最為有名也最熟人知的是君士坦丁大帝與查士丁尼大帝同台演出的那幅。中間一樣是聖母抱著聖子,兩側有兩個人手捧著一橦精美的建築。一位是建立君士坦丁堡的君士坦丁大帝,手捧著君士坦丁堡羨給聖母聖子,象徵此城是為了基督而建的;另一位即為建立聖索菲亞教堂的查士丁尼大帝,手捧的自然就是教堂,象徵為神建了一座世界最好的教堂。

 

對於這幅圖有沒有什麼不協調的地方呢?其實是有的,因為基督教確定為國教是在君士坦丁之後,也就是說君士坦丁本人是否為基督徒是有待商榷的。而今天基督教把君士坦丁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主要是因為君士坦丁頒布了一道法案保護了數百年來不斷被迫害的基督徒,也使基督教正式浮出檯面與傳統的羅馬宗教角逐。

 

查士丁尼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秉著基督之名,將拜占庭帝國的版圖擴展到最大。同時也是最後一位使用拉丁文的羅馬皇帝,在基督教裡面也是相對崇高的一位。

 

另外一副名為三聖像,耶穌坐在中間,一邊是施洗約翰,另一邊是聖母瑪麗亞。這幅畫今天只剩下一半,部分已經被膏或是水泥覆蓋,修復極其困難。

 

另外一副為佐伊女皇(Zoe)及皇帝。中間一樣是耶穌,一側為佐伊女皇,另一側為君士坦丁九世。為什麼畫名以女皇為主而不是皇帝呢?主要是因為女皇對拜占庭的貢獻較大,且女皇前後嫁給三個皇帝,所以命名上以女皇為主比較容易理解。

 

圖畫裡,君士坦丁九世呈上錢包,象徵著他在教堂的奉獻;佐伊女皇手持卷軸,象徵著她作出的奉獻。君士坦丁九世頭上的文字寫道:「君士坦丁,上帝基督虔誠的皇帝、羅馬帝王」。佐伊女皇頭上的文字寫道:「佐伊,非常虔誠的奧斯古塔」,在羅馬,皇帝通常名字後面會增加奧古斯都、凱撒的稱號,而女皇的話就會是奧古斯塔。

 

另外一副動作與上幅一樣的,只是角色換成約翰二世與女皇伊琳那。約翰在歷史上又稱好人約翰,極具惻隱之心的他就像漢惠帝,從老爸那裡接過一個狀況不錯的帝國,國家算是太平。約翰在位時剛好是第一次及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當時的歐洲國家還算強盛,接連在耶路撒冷及地中海東岸建立了不少十字軍國家,確保了拜占庭東部的安全。所以說約翰在位時並不用時時刻刻擔心突厥人的入侵。

H>許願孔/冒汗柱 Weeping column

 

按照官方安排的路線,在觀賞完教堂二樓後,還會經過一個景點,那就是許願孔。根據傳說將手指放進洞口並許願然後順時針或逆時針滑一圈,成功的機率會很高。因為太多人許願了,孔周圍一圈的油漆都沒有了。至於為什麼叫冒汗柱是因為柱子以前連接著地下水然後潮濕導致柱子上會有水珠。

還有一則傳說。拜占庭的一位皇帝,經常頭痛欲裂,深受其苦。有一回作禮拜,又開始頭痛。皇帝不自覺將頭,倚靠著這個柱子歇息,頭痛竟然消失了。所以稱該柱帶著神蹟。
 

 

以上是簡單的介紹了聖索菲亞教堂。曾經遇到很多人參觀過後什麼都沒記住,即使導遊說了一堆也不會有印象,那還不如別請。希望這篇對大家能有些許幫助!

 

o人在江湖飄~環遊世界o 對旅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粉絲專頁唷
https://www.facebook.com/s212128/

部落格

http://misschono0419.pixnet.net/blog

 

§ 2019/2/11更新

 

下圖白色圓形地板又稱"世界的肚臍",是歷代蘇丹加冕的地方)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arrow
arrow

    楊迷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